有傍(pánɡ)亦有蔡河水门:此指蔡河下水门普济水门。宋城考古已在今开封南郊蔡屯村东南发现该门,东距南薰门遗址约1180米。傍,旁边,侧近。
⑨蔡州:今河南汝南。按,南薰门、普济水门、戴楼门的遗址已经确认。在外城南墙东段的勘探过程中,在今开封南郊曹屯村与豆腐营村之间的外城南墙东段发现一处城墙缺口,由于目前所获资料较少,尚不能判定是陈州门或是蔡河上的广利水门。
新城的南面城墙,城门有三座:正南的城门名为南薰门;南城墙上,东南的城门就是陈州门,旁边有蔡河水门;西南的城门则是戴楼门,旁边也有蔡河水门。蔡河的正式名称叫惠民河,因为此河通往蔡州的缘故,所以称为蔡河。
东城一边其,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工,乃汴河下流水门也用。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本,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令。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北;出拐子城到,夹岸百余丈有。次则曰新宋门⑨;次曰新曹门⑩;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即。
其东城:经考古探查,东京外城东墙基大体呈直线,中段稍内弧。实测全长约7660米,残墙宽10—20米。
工东水门:即汴河下水门,北宋时期汴河流出外城东墙时的水门。《宋史·地理志一》:“汴河下(水门),南曰‘上善’,北曰‘通津’。”由此可知,汴河东水门是分别由中间的一个水闸门和两侧的两个陆行门组成,水闸门方便水流和过往船只,陆行门方便过往车辆行人,共并列三个门。东水门外还有瓮城护卫。当时东南方的财赋和山泽百货,均由此门源源不断地运入城内,实际是位于京城东大门的一处水路大码头或大型货物中转站。便利的运输条件带来附近地区商业的繁荣,北宋张择端的巨幅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京城东南一带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即以此处为中心而展开。20世纪8、90年代,宋城考古陆续探明东水门以及用以捍卫这一交通咽喉要道的拐子城遗址。
用汴河:有文献称,最早为大禹所凿,亦即战国时期魏惠王所开之鸿沟,隋炀帝所开之通济渠,大唐时改名广济渠。北宋时期,汴河为穿城而过的四大河流之首,它沟通了当时的黄河和长江,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资经由此河运抵东京,故而堪称北宋王朝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之一。北宋重臣张方平《论汴河利害事》极言其重要性:“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大众之命,唯汴河是赖。”